2025 上海车展:流量退潮后,车企选择回归价值

内容摘要从流量至上,到技术为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易思琳、巩兆恩、邓浩、见习记者 何煦阳 上海、北京报道去年北京车展,拼老板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但在2025届上海车展,伴随智驾监管收紧,车企开始回归产品价值本身。“安全”“技术”成为老

从流量至上,到技术为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易思琳、巩兆恩、邓浩、见习记者 何煦阳 上海、北京报道

去年北京车展,拼老板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但在2025届上海车展,伴随智驾监管收紧,车企开始回归产品价值本身。

“安全”“技术”成为老板们提到最多的关键词。

“为安全而节省的成本,都是不值得的成本。”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说。针对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莲花的做法是强调“双冗余”。而上汽通用汽车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曾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电池安全在内部设计上具有“一票否决权”。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依旧是本次车展的主角。开源证券统计称,本届上海车展展出的新车中,传统燃油车30款,新能源车型高达67款,新能源参展新车占比从2020年北京车展的38.4%提升至今年上海车展的69.1%。

但由于各自的技术储备不同,车企们在电动化方面的选择各不相同。

“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长城汽车总裁穆峰这样说道,在上海车展展出第二代Hi4智能电混技术的长城,继续在插混上发力。奇瑞推行“油电协同”战略,推出涵盖燃油、混动、纯电的16款车型。蔚来三个品牌首次集体参展,是纯电路线的坚定者。

但在智能化方面,中外品牌有达成了相同的共识:BBA选择拥抱“中国脑”、新势力集体发力AI、供应链公司走向台前,发布了其最新的智驾系统。

作为今年开年以来车圈最隆重的盛事,上海车展的表现直接反映了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总结的这 6 个趋势,或许将构成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新的底色。

监管收紧,安全为先

今年上海车展,车企和智驾解决方案商们被被高频问及的则是“智驾宣传”问题。

有智驾公司市场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监管收紧确实对研发人员没什么影响,但市场部门需要“通宵改PPT”。

“监管收紧,更限制在于偏宣传和对外的内容,其实对技术和产品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对我们来说,这其实是个好事情。”卓驭科技CTO陈晓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表示,今年行业内存在诸多浮夸宣传,许多人在炒作概念,但当提及这些概念时,对消费者来说,其背后的具体实现细节无人知晓。

在收紧的宣传口径中,技术依旧在迭代向前。在上海车展前夜,华为发布了其ADS 4乾坤智驾系统。该系统采用的“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WEWA)”架构,云端通过“扩散生成模型”技术实现“AI教AI”的进化模式,车端具备多传感器全模态感知能力,端到端时延降低50%。Momenta 创始人 CEO曹旭东则宣布,今年将推出基于强化学习的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

电动化方面,整车厂高举高打,着眼未来,密集官宣固态电池时间表,并在上海车展呈现阶段进展。

上海车展前夕,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透露,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今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落地。

奇瑞汽车则在车展展台标识了其全自研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大于等于400WH/kg,容量大于等于20Ah,尺寸在227*165mm。“我们预计2027年量产上车,目前在做一致性测试和模组相关的准备工作。”奇瑞汽车展台某工作人员对记者透露。

另一方面,头部电池厂商更多聚焦兆瓦快充等消费者当下强感知的技术。

4月21日,宁德时代官宣了三款动力电池产品——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骁遥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其中,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12C峰值充电功率高达1.3兆瓦,实现1秒充电2.5km,5分钟充电续航超过520km。

而一个月前,比亚迪就推出了“兆瓦闪充”技术,也成为本届上海车展上重点展示的模块。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对记者表示,“最近车企密集官宣量产固态电池,相较于我们之前预计的2030年量产节点,的确有超预期。背后的原因更多是市场策略和技术储备的结合。”

安全成为技术发展的硬标准。“造车一定要摸着良心造,把安全丢了,造车逻辑就丢了。 吉利汽车集团CEO 淦家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汽车行业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做难而正确、难而领先的事,最终不会错。 

继隐藏式门把手专利集后,吉利再度释放三项核心专利,包括电池包底板防护、底部防撞梁与底部碰撞试验装置,意在与行业共享安全成果。

“吉利造车就是让大家一起吉利,让所有用户都得到安全。”淦家阅解释,作为支撑这一承诺的基础设施,吉利投资 20 亿元建设的 全球全域安全试验中心 将于 2025 年投入使用。

据华为人士介绍,搭载世界模型后,华为智驾的性能上限得以提高,也将变得更安全。它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驾驶任务,如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对路面状况的判断和应对,或者在交通拥堵时对周围车辆行为的预测和反应,使得车辆在各种场景下的驾驶表现更加出色。

对于安全问题的解决,卓驭科技有一致意见,则通过硬件安全冗余来兜底。

新势力:零跑向下、问界向上,蔚小理“两手抓”

新势力们的举措向来是车展的一大看点。

靠品价比出圈的零跑汽车,在今年上海车展上亮相了B系列的第二款车型纯电轿车B01。和此前上市的零跑B10一样,B01也搭载了LEAP 3.5架构、配备激光雷达,采用高通智驾芯片8650等,计划今年7月上市,主攻10万-15万元市场。

走亲民路线的B01将承担起更重的走量任务,“去年我们在全球车企以集团为单位的排名是第11位,今年希望能够前进2名。”零跑汽车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告诉21世界经济报道。 

零跑向下,问界、极氪向上。问界在上海车展亮相了刚刚上市的问界M8,新车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售价区间在35.98万-44.98万元,直接攻入了BBA的核心价格带。

一位鸿蒙智行销售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问界M8正式上市前,他所在的门店订单量已经超过200辆,车主支付订单后下定依旧需要等待6到8周才能提车。”平安证券认为,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问界M8将与问界M9一道成为赛力斯2025年盈利进一步释放的关键。

极氪科技集团旗下品牌领克主推的是高端旗舰新车领克900。该款车型基于SPA Evo架构打造,预售价为33万-43.5万元,将在4月28日正式上市。

和领克一样,极氪品牌也亮相了旗下的旗舰豪华车型——极氪009光辉典藏版、极氪9X。前者价格为89.9万元起,将在6月交付;后者是全球首款采用全栈900V高压架构的超级电混新车,不过该款车型的正式上市要等到9月。

蔚来、小鹏和理想选择新车和AI“两手抓”。

小鹏在本次车展上不仅带来了多款小鹏汽车家族产品,包括小鹏P7+、2025款小鹏X9、2025款小鹏G9、小鹏MONA M03等,还展示了自研的智驾芯片——图灵AI芯片和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

理想汽车今年在上海车展上带来的是两款车型的焕新版——MEGA Home版本、L6智能焕新版。两款产品除Home家庭特别版进行了多处配置升级和改进外,其他版本主要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进行了升级。

同为L系列的焕新,先推L6的智能焕新版是因为L6的呼声更高。“L6的用户偏年轻,一直在问、需求更强。同时因为地平线的芯片会比Thor早,Pro版本能更快交付,L6销量里面70%都是Pro版本。”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负责人李昕阳解释称。

图为MEGA Home版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拍摄

这也是蔚来第一次携手旗下三个子品牌同时亮相上海车展。从起售价11.98万元的萤火虫,到主攻家庭的乐道L90,再到行政豪华旗舰蔚来ET9,蔚来想要在每一个细分市场都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AI方面,蔚来CEO李斌认为,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是智能汽车核心技术的“新三大件”。这三大核心技术,决定了智能汽车的体验上限和安全上限。

自主五强“油电同进”,出海是亮点

在上海车展上,吉利宣布整合旗下电池业务,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并统一金砖电池、神盾短刀电池,发布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吉利介绍,神盾金砖电池支持5.5C超快充与600km续航,并开放电池安全专利推动行业标准。 

长城继续在插混技术发力,本次车展亮相的第二代Hi4智能电混技术实现“四驱性能、两驱能耗”,覆盖越野与城市场景。奇瑞推行“油电协同”战略,推出涵盖燃油、混动、纯电的16款车型,风云A9插混车型订单突破5万辆。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纯电与增程的选择并非关键所在,现阶段更好卖的车型才是最好的选择。

“国内市场是存量竞争的市场,中国品牌只有走出去,才有望继续提升销量规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这样说道。当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后,出海是大家的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在比亚迪的展台,既有像博世这样来交流学习的跨国供应商,也有来了解咨询的海外汽车媒体;在仰望品牌的发布会上,挤满了国外面孔;车展首日的长城展台则挤满了来自中东等地区的经销商。

奇瑞展台没有流量明星,而是被近5000名海外嘉宾“占领”。百名老外操着中国方言直播,多国媒体争相体验混动车型的长测挑战,奇瑞展台俨然变成了“几千平米的微缩联合国”。 

长城汽车CGO李瑞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长城正式发布的ONE GWM标识主要基于全球市场调查和研究,深刻洞察了市场需求的基础,目前长城汽车很多车型都是立足于全球打造的,作为全球车型销往全球市场。

长安汽车则在本次车展透露,今年将在东南亚、欧洲、中南美、中东及南美洲等市场有进展规划。在欧洲市场,长安将会召开欧洲品牌发布会,正式登陆欧洲市场;在非洲市场。在全球市场开拓下,长安剑指五百万销量目标,即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销量500万辆,其中新能源300万辆、海外市场120万辆,并力争跻身全球汽车品牌前十强。

奇瑞在全球八大研发中心,法规库就已覆盖了中国、欧洲、北美、东盟、澳洲、南美、日本等主要汽车市场。2025年一季度,奇瑞累计出口汽车25.55万辆,位于中国汽车出口第一。

比亚迪全球首发五款海洋系列车型。有比亚迪销售告诉记者,现场来看车的外国参展商和媒体更加关注在本次车展首发的海洋网车型,主要是东南亚和韩国客户。 

图为参加上海车展的外国友人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拍摄

合资听劝,放下身段

本次上海车展,合资品牌不再回望过去,倔强地讲述燃油车时代在华的辉煌时代,而是放下身段主动“破冰”新能源。市场检验过后,深知简单“油转电”逻辑行不通的合资品牌们,开始推出单独的新能源序列、品牌,或搬出基于电动化平台所打造的新能源产品,从内到外本土化研发后,向市场“交卷”。

上汽通用汽车别克正式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并发布全新“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过去,北美是设计高于功能体验,现在我们把产品定义研发的主动权争取到了中国团队手中。”一位别克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上汽大众在本次车展发布专为中国设计的首款增程概念车ID.ERA;日产汽车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与纯电轿车N7亮相上海车展。

无独有偶。东风本田推出独立新能源品牌“灵悉”,由本土化研发团队主导设计;丰田正式宣布了“立全球 更中国”的本地化战略的全新升级和系列举措,开启了一场从管理体制到产业链布局的全方位“中国式进化”;长安马自达旗下全新新能源车型EZ-60在上海车展完成全球亮相,基于长安EPA1平台打造,承载马自达对未来出行的全新构想……

从电动化转身,深化新能源转型,这是合资品牌碰壁后在上海车展拿出的新解题思路。如果说电动化决定了合资品牌能否在中国市场中活下去,那么智能化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能否获活得更好。“外方技术+中方制造”的造车公式,在智电浪潮下开始调位。

一汽丰田bZ5搭载Momenta飞轮大模型5.0,支持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广汽丰田正式全球首发了旗下铂智品牌的全新纯电旗舰车型——铂智7,这是合资品牌中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D级豪华轿车。

在变革浪潮中重塑生命力,合资品牌放下身段,借助上海车展大声宣告着自己的电动化决心,“中方技术+外方支持+中方制造”成为新能源浪潮下,合资品牌破局智能化的方法论。

BBA集体拥抱“中国脑”

虽然新势力风头无俩,但传统豪华品牌BBA仍是本次车展不可忽视的存在。

这次上海车展,宝马由 BMW 新世代 X 概念车领头,旗下三大品牌BMW、MINI与BMW Motorrad超30多款新车亮相。梅赛德斯-奔驰展出奔驰 Vision V、全新奔驰纯电 CLA 概念车,和AMG、迈巴赫与G级越野车等全品牌28款车型;奥迪牵手一汽与上汽,联袂首秀奥迪A5L、奥迪A5L Sportback、奥迪Q5L、奥迪A6L e-tron、奥迪E5 Sportback,共19款车型。

新车攻势背后,是BBA销量下滑的焦虑。一个月前,BBA发布2024年财报。宝马、奔驰、奥迪营收分别为1423.80亿欧元、1455.94亿欧元和645.32亿欧元,同比分别下滑8.4%、4.5%和7.6%。销量方面,宝马在中国交付71.45 万辆,同比下滑 13.4%;奔驰交付68万辆,同比下滑7%;奥迪交付64.9万辆,同比下滑10.9%。

油车时代,BBA被认为是“豪华”、“面子”的象征,靠数十年复杂机械结构的研发积累,形成了极高的护城河。但当汽车市场集体迈入电动时代,豪华被重新定义,新能源车主更青睐智能驾驶、自动泊车、激光雷达、插混系统等新兴电子技术,“以前没钱买BBA,现在没钱买BBA”成为网络热梗。

50万元以上的高端阵地也被国产车企攻破。去年,比亚迪仰望U8凭借7226辆的销量,位居2024年全球百万元级SUV销量榜第四。今年2月27日发布的小米 SU7 Ultra,两小时完成了全年一万辆的销售目标,1天时间大定数量突破1.5万台。 

因此,这次上海车展,BBA在智能化上铆足了劲儿。

宝马在本次车展为每一款新世代车型都打造了新一代智能电子电气架构。宝马还宣布自研了操作系统 X,开发了BMW 全景 iDrive,其拥有四大交互界面,集成了超近距投影、视平线全景显示等技术。

奔驰把自己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称为“史上最智能的梅赛德斯-奔驰车型”,其搭载MB.OS全新架构,能实现整车软件高频OTA,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采用端到端大模型。

奥迪 E5 Sportback 搭载 AUDI OS操作系统,依托高通骁龙8295汽车芯片组,拥有两块59英寸4K的 Mini-LED显示屏。同时,座舱中央搭载了奥迪智能助手,能实现“人车对话”,配备个性化记忆功能、车鱼视听座舱短视频体验、触觉反馈系统等前沿技术。

在智能化自研上做足功课外, BBA还加速融入“中国技术生态圈”。

比如,宝马 BMW 新世代智能座舱搭载的两大 AI 智能体“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都是基于阿里大语言模型研发的;未来宝马多款中国在售新车还将接入 Deepseek;今年3月17日,宝马与华为官宣合作,宣布推出包括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在内的数字化服务,车主通过华为手机即可解锁车辆。

奔驰的虚拟助手是基于“豆包”AI大模型和思必驰语音技术研发的,其纯视觉智驾方案则是 Momenta 提供的,奔驰还投资了 Momenta。

奥迪则融入得更为彻底,其智能数字平台是与上汽合作开发的;推出的两款新车,Audi A5L 和 Audi A5L Sportback 搭载的都是华为乾崑智驾方案,实现了燃油车也能搭载高阶智驾。

这些合作,可以视为BBA对中国用户作的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视为 BBA 在智能化转型滞后的焦虑下,转而选择全面拥抱中国技术,试图追平身位的手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