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杭州报道
在科技创新迈向深水区的当下,耐心资本如何沉淀为推动创新的长期力量,成为摆在创投行业面前的核心命题。
4月23日,在杭州举办的2025长期资本大会上,来自国家级科创母基金、地方金融投资管理平台、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平台、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大学捐赠基金等不同背景的LP共聚一堂,围绕“耐心资本最佳实践”的话题展开讨论。
这场圆桌不仅是一次经验交流,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创投生态路径的系统性思辨。与会嘉宾不仅就“国资下场”的市场影响分享观点,也结合自身实践,探讨了GP遴选机制、政策激励落地、资金使用效率等关键议题。
在政策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一轮资本生态的深层重构正在进行中,真正的“长期主义”正面临现实检验。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创投生态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制度保障、市场机制与专业能力的协同推进,也有赖于不同类型长期资本之间的理解、合作与共识。在这一进程中,“耐心资本”不仅是创投生态的重要支柱,更是一种系统能力和共同责任。
如何看待“国资下场”?
在过往两年诸多创投行业盛会上,寒冬、分化、重构等成为关键词。今年以来,积极信号不断释放。无论是杭州“六小龙”等再次坚定了投资人们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笃信,还是政策层面对创投行业的明确支持,均在逐步修复近年市场积累的悲观情绪,推动行业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也要关注到的是,当前的市场上不乏对国资崛起带来市场化机构挤出效应的担忧。市场化基金管理人们的担忧在于,政府资金直接下场投资,在估值容忍度、回报预期和投资周期等方面更具灵活性,而市场化机构则多遵循财务逻辑,在争取优质项目的竞争中易处于劣势。
首先,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直接设立产业基金、开展直投项目。这种模式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创投市场格局。
其次,政府投资基金在产业投资中更看重战略导向和长期产业布局,相对弱化对短期财务回报的要求。而市场化机构则多遵循财务逻辑,对项目估值与回报周期有更高敏感度,导致在争取优质项目的竞争中易处于劣势。
“大家可以从政府和国有资本进行逆周期调节的角度理解这件事。”上海国投先导总经理温治从国资基金管理人的角度作出分析:一方面,创投市场亟需“活水”的当下,政府和国资基金进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缓解初创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更多资金正在以通过母基金遴选优秀子基金管理人的方式,通过市场化机制为管理人提供资金用于产业孵化和直投。
温治表示,当前国家战略和政府资源正在持续向科技产业倾斜,为投资人带来了重大的结构性增长机会,也在推动更多优质资产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国资LP对GP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一方面,是对“科技+投资”复合能力的期待,要求机构不仅懂投资,更懂产业与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对投后管理能力的强化,以适应国资在战略资本配置中的目标导向和审慎监管。这正是耐心资本、信心资本、战略资本共同发力的体现。
国新基金首席运营官沈毅同样认可从逆周期调节的角度理解国资下场的必要性。“国有资本是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最坚定的践行者。”他认为,国资的持续出资有助于保持创业生态和创投市场活力,“对于支持科技创新来讲,作用还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
在沈毅看来,创投机构不可或缺的价值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包括从0到1阶段发挥作用。从科技创新生态构建的角度,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需要整个金融体系的支撑。不同属性的资本在不同阶段接力加持,可以共同合力构建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科技创新生态。
再谈创投生态构建
2025长期资本大会是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的一部分。后者为杭州创新创业领域的年度盛事,今年举办的2025长期资本大会和创投高峰论坛并购重组专场,初衷之一是汇聚全国知名母基金和机构,推进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的投资机构与浙江创投界的创新交流。
在以杭州为代表的地方创业生态持续激发创新活力的同时,创投生态的进一步构建亟需金融体系的深度参与和机制创新,尤其在社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背景下,银行资金如何有效参与早期科技创新成为关键议题。
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的通知》,将试点城市范围从上海扩大至北京、天津、重庆等18个城市,还放宽了股权投资金额、比例限制。
随着大量银行AIC基金在各地加速布局,股权投资市场迎来了一股新的增量资金“活水”,为科创企业后续轮融资注入关键动力。在国内私募股权和创投市场逐渐步入复苏之际,银行AIC资金不仅为市场注入了新的信心,也在改善整体投融资环境与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次参会的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迎接分享了银行系AIC角度的市场观察。他表示,过往银行系投资机构主要关注中后期和成熟项目,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以交银资本的投资实践为例,如今他们在上海地区的投资有一半以上处于AB轮阶段。
从这场圆桌讨论可以看到,国资、银行、母基金、捐赠基金等长期资本,正以各自独特的路径与角色,重新塑造中国创投生态。他们在产业政策、退出机制、资金周期等关键维度的探索,不仅体现出对科技创新可持续支持的广泛共识,也折射出多元LP之间正在形成的分工协同机制。
“国资下场”究竟是对市场机制的挑战,还是倒逼制度优化的契机?这仍是一个有待验证的命题。但可以确定的是,真正有耐心的资本,正以更加多元、更加深耕的方式,加入到这场以创新为核心的长期价值接力中。
“‘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LP生态’是关乎行业未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说,VC/PE作为驱动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其健康繁荣一定离不开一个成熟、多元且充满活力的LP生态系统。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