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

内容摘要    ◎本报记者 杨 雪    “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为例,微短剧正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表示,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当下若能兼顾“真善美”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微短剧很有机会出

    ◎本报记者 杨 雪

    “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为例,微短剧正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表示,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当下若能兼顾“真善美”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微短剧很有机会出爆款。

    近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红果短剧主办的“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聚焦微短剧的产业升级、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探讨了如何推动“微短剧+”。

    文旅、文博、电商产业、乡村振兴、公益服务……随着微短剧逐渐延伸为赋能实体经济、文化传播的内容载体,其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红果短剧已与国家图书馆、国家航天局、法制出版社等机构展开合作,围绕文旅、普法、科普等主题开发内容。”乐力说。

    “微短剧对科普行业来说,可能是非常好的补充。科学理论或者严肃科学知识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才能透彻解释。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大的科学性知识里拆解出小的、有趣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一个知识点的码放来形成一系列的微短剧。”在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看来,新修订的科普法对他们是特别好的激励。

    微短剧产业进入精耕期。短剧制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表示,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已成为就业蓝海和内容创新的试验田。

    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表示,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了解创作者和内容特质,将风格契合的IP与创作者精准匹配,做“服务者”而非“干预者”。在IP改编与创作扶持方面,红果短剧已形成一套以数据为基础的IP开发方法论。

    先进技术在内容创新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分享了AI在经典IP现代化改编中的应用。依托AI技术优势,平台能够快速解构IP核心元素,并结合现代场景进行创新演绎。内容与科技的结合将推动微短剧从流量生意升级为内容创新平台。

    巨量引擎内容营销负责人金文乐表示,通过剧情植入等创新形式,品牌短剧的转化效率已超越传统广告模式,助力品牌方实现品效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在政策引导、行业协作与创新驱动的合力下,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IP衍生开发,再到跨文旅、游戏等领域的融合联动,微短剧连接千行百业,正在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