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就业困境,文科教育地位应被重新审视

樊秀娣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目前,相比于理科生,国内文科生的就业困难现象更为普遍。一些自媒体和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也趁机大肆炒作,通过贩卖焦虑达到获得流量或营销的目的。在笔者看来,时下各种对文科教育价值的非理性贬损,以及对文科专业学习的盲目舍弃或否定,既使当下文科生的就业困境“雪上加霜”,更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贻害无穷。

文科生就业难是当下国人科学信仰和职业道德欠缺在文科教育上的集中体现。说得具体点,因为文科教育相比理工科教育来得“软”,不少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对文科教育“大放水”,导致文科教育质量全面下降,文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薄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看,我国几次高校扩招的重心大多放在了文科专业,原因就在于开设文科专业具有“投入少、速度快”的特点。1997年,我国本科层次的文科生与理科生之比为31.2∶68.8,而至2021年,这一比例已达到51.9∶48.1,这在客观上导致文科生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同时,高校对文科教育的各项措施却未相应跟上,文科毕业生总体质量不高也就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看,不少文科学生自身期望值不高,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有学生在学习阶段只顾着玩,在提高思想道德、专业技术和身体心理等素养方面较少严肃认真对待,以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拿不出像样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其就业岗位被理工科学生取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角度看,目前用人单位对文科职业岗位质量标准的制定过于随意,导致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缺乏辨识度。如此一来,优秀文科生的职业才华在就业招聘或工作中难以被发现,这也是大多数文科职业壁垒低、可替代性大和工资不高的原因之一。

要走出文科生就业困境,急需全社会重新审视和确立文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对文科教育的重视与否,体现了国人对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的追求程度,文科思维最终影响国家科技与文明的长远发展。当下国内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正是文科教育被严重弱化的警示信号。

客观上,人工智能(AI)时代为文科教育发展带来了良机。AI时代不仅为文科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空间,相关技术也为文科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提供了便利。科技发展将带来社会劳动力结构和职业岗位的巨大变化,那些程序化的工作会被AI最先替代,但文科生适合的个性化工作被取代的风险反而更小。

同时,未来社会需要更多能应对复杂情境的文理结合型人才,而AI技术为文科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工科专业技能提供了极大可能。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美国生物化学家大卫·贝克的本科专业为哲学和社会科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文科生完全可以学好理工科知识。

解决文科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文科教育积极作为。

其一,文科生的招生规模需要适度缩减。文科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才专业的结构性失调,这是文科专业长期扩招的结果。国家对高校学科专业的升级调整已有周密部署,今后有社会需求的应用文科专业才会增设,文科教育转向内涵建设。

其二,文科生的自立自强教育需要加强。社会上有一种“文科生没有理科生聪明”的说法,这类说法于科学和现实均无依据,但不少文科生却借此给自己贴上弱者标签,放纵自身惰性。文科生需要精进专业核心技能和提升综合素养,这是他们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其三,文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改进。文科课程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放在首位,增加AI技术,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专业才干。这些年,国家新文科建设通过“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向文科学生传授理工科技术,促使文科学生的专业实力增强、更具就业竞争力。

其四,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提升。要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注重理工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人文关怀意识、表达和沟通能力等,这些工作需要大量文科教师,从而扩大文科人才的就业面。

其五,文科拔尖创新人才需要花大力气培养。中国要增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能够在全球治理等问题上具有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表达和沟通能力、跨文化理解力等全球胜任力的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十分紧缺。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解决上海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促进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阶段成果)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友情链接:  生意多  |  立体车库网  |  机电网  |  电商信息网  |  环球信息网  |  电工网  |  优秀信息网  |  B2B  |  商路通  |  商途网  |  花卉网 天天商务网  |  易修网  |  直通车信息网  |  B2B  |  商务网  |  信息网  |  114  |  B2B  |  商路通  |  商途网  |  防雷网 每天发布网  |  我的航运网  |  转让系统  |  力之信息网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