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闻号

千草妍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浴盐|护肤乳液|其他皮肤用化学品|减肥用品|其他个人护理用具|库存家居用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文帝是谁(建文帝朱允炆:也许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一定是一个大好人)
建文帝是谁(建文帝朱允炆:也许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一定是一个大好人)
发布时间:2025-01-19 02:35:24        浏览次数:4        返回列表

(明太祖 朱元璋)

朱元璋很讨厌自己的这些儿子们,这种厌恶的情绪在自己钦定的太子朱标去陕西旅完游回来一病不起,一命呜呼之后变得越发强烈起来。

他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但无论是有文化,善诗文的庆王朱栴,还是勇猛神武的宁王朱权,抑或是阴险狡诈的秦王朱樉,甚至是和自己最像的燕王朱棣,他都不是很喜欢。

他只喜欢自己的长子朱标。

但偏偏朱标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只是一个过客,只活了三十六年就一命呜呼了。

而朱允炆,就是朱标的儿子。

朱允炆和他的父亲很像,这对父子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都是正统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很复杂,但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字——“仁”。

所以朱允炆和父亲朱标一样,都是很仁爱的人。

他和朱氏家族的所有皇室贵胄都截然不同,他温柔,慈祥,博爱,体恤下人,几乎具有现代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优良品格。

如果不是父亲的猝然离世,朱允炆或许和皇位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偏偏自己的爷爷朱元璋把自己从一群叔叔里拎了出来,送上了皇太孙的位置。成为了大明王朝皇帝的唯一继承人。

(建文帝 朱允炆)

很奇怪,是真的很奇怪。

一来是朱允炆的这帮叔叔们觉得奇怪,老爷子又不是没儿子,怎么能让自己的孙子继承皇位呢?就算你爱屋及乌,偏爱朱标,顺带着偏爱朱标的儿子,也没有这么办事儿的啊?你把一堆儿子跳过了,专门安排自己的孙子,你这不地道啊。

二来是那些十分了解朱元璋的文武大臣们觉得奇怪,因为他们实在太过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了。

这位残酷,无情,甚至十分暴虐,恩威难测,让人捉摸不透的大明帝国开拓者,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和自己性情截然相反的人当作皇位的继承人呢?

至少,朱允炆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他的儿子孙子很多,朱允炆也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比朱允炆优秀的人大有人在。

这些人里最奇怪,最百思不得其解的,要属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

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朝中的大臣,甚至朱元璋自己都承认,朱棣这小伙子玉树临风,一表人才,要模样有模样,要本事有本事,是最有帝王气象的人。

但偏偏朱元璋对自己置若罔闻,皇位继承人的位置朱标坐完朱允炆坐,但就是轮不到自己。

朱元璋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对父子之上,却几乎从来不看朱棣一眼。

(明成祖 朱棣)

自己不管怎么比,都比这对看起来温和软弱的父子要强,凭什么自己从来得不到父亲公平公正地对待?凭什么权力的天平总是向朱标和朱允炆倾斜?

你可能会说,朱标和朱允炆都是嫡长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明朝皇位的基本继承制度。(朱允炆有一个哥哥,但早夭。)

的确,朱标和朱允炆都是嫡长子,但这却并不是朱元璋选定他们为大明帝国继承人的唯一理由。

回首朱元璋的一生,从元末天下大乱,战乱横生,群雄并起,自己一路打拼,开局一个碗,灵活组排上王者,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经历的太多了,生死的抉择,战争的磨难,血腥的屠戮,这个曾经拥有无限生机的华夏大地已经在新旧王朝的交替中满目疮痍。

乱世之际,需要的是杀伐果决的君王,需要宁王朱权或者燕王朱棣这样的人。

但现在天下初定,黎民百姓刚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国家和百姓想要的不是第二个杀伐征战的朱元璋,而是一个饱含体恤黎民之心的仁君。

朱标就是这样的仁君,朱允炆同样也是这样的仁君。

痛失爱子的朱元璋没有被悲痛击倒,而是牵起了孙子朱允炆的手。

(紫禁城)

他要把大明帝王的意志,传承到朱允炆的手里。

当然,在送朱允炆登上皇位之前,朱元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他担心年幼的朱允炆管理不了那些曾经跟随自己打拼天下的公卿重臣,于是他开启了屠杀模式,大肆屠戮功臣。

他又担心天下初定,怕再有骚乱,于是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处做了藩王,让他们以屏障之势,拱卫皇权。并且特别说明,如果以后朝中有奸佞之臣,藩王可以带兵进京帮助皇帝“清君侧”。

心思缜密的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目的只是为了未来让朱允炆顺利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第二任主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朱元璋无疑是自私的。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和朱标)

他溺爱着他的长子朱标,在朱标去世后,他又把这份溺爱转移到了朱允炆的身上。

也许他早就明白朱允炆年轻稚嫩,根本无力承担大明王朝这艘国家巨轮的运转,但他还是固执地把明王朝交给了朱允炆。

究其原因,也许还是朱元璋对朱标的死,终究是意难平吧。

公元1398年6月24日,一代传奇帝王朱元璋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撒手人寰。

同年,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那年,他年仅21岁。

年轻的新皇朱允炆登基了。

他很年轻,仍然有一股常年被儒家教育熏陶出来的书生气息。

他温文尔雅,和善仁慈,虽然没有丝毫的政治基础和治国经验,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一展自己的雄心壮志。

因为它是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有自信,而且他充满希望。

新的皇帝登基,自然要组建新的人事班底,于是朱允炆把少年时教自己读书明理的三位师傅当成了心腹重臣,这三位师傅分别是翰林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翰林侍讲方孝孺。

这三位老大爷岁数加起来,恐怕将近三百岁,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刻板守旧的儒家学派中的思想代表和集大成者,他们告诉朱允炆,不用担心,大爷们带你飞。

(方孝孺)

在三位大爷的引导下,朱允炆施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并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政策和改革的成果也许并不尽如人意,但皇帝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明江山的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初心却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朱允炆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他尚儒义,打算做一个明君和仁君。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也许朱允炆会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个口碑不错的帝王,留下一段传世的佳话。

但在长年累月的儒家文化学习和三位当时大儒无时不刻的悉心教导之下,朱允炆渐渐变成了一个书呆子。

这位年轻的皇帝心肠很好,想法很多,但却仅限于纸上谈兵,他绝大部分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儒学仁慈,但在当时,却并不适合治理国家。

但唯有一件事,朱允炆做得很对 ,那就是削藩。

朱允炆虽然善良,但他不是傻子。

全国各地拥兵自重的藩王太多了,他们一来皇室亲贵,二来是自己的叔叔,朱允炆很担心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他开始了漫漫的削藩之路。

虽然这些藩王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本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因为作为皇帝来说,削藩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是用一些千奇百怪的理由栽赃陷害,把这些藩王定罪,瓦解他们的势力。

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纷纷被朱允炆一顿拳打脚踢,死得死伤的伤,纷纷落得一个惨淡收场的结局。

(周王朱橚)

这些藩王叔叔们其实未必有什么大的过错,但为了朱允炆集团的利益,为了让年轻的皇帝高枕无忧,永绝后患,他们只能被迫牺牲。

削藩很迅速,也很有成效,但是很快就碰到了阻力。

这个阻力就是在北京就藩的燕王朱棣。

如果说之前的藩王都是嗷嗷待宰的羔羊,那么燕王朱棣就是一头绝不屈服的猛虎。

削藩削到朱棣的时候,朱棣反了。

他反得也很干净利索,因为很多年前他就因为得不到朱元璋的重视而憋着一肚子气,朱允炆登基之后,他更加不服气。

朱棣太不服了,我堂堂燕王,雄才大略,你朱允炆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你还敢削我?

之后的故事就简单多了。

朱棣从北京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轰轰烈烈的叔侄抢皇位大战开始了。

变故横生,这一切根本不是朱允炆能应付得了的。

他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泡在儒学文化的知识海洋,那是学子们的圣地,但对皇帝来说,却是蜜糖瓦罐。

战争开始了。

(靖难之役)

朱允炆也开始了他的神奇操作。

用人失当——找了酒囊饭袋李景隆统御军队,结果没两天就让朱棣给打拉稀了。

优柔寡断——一方面想要彻底铲除燕王朱棣的造反势力,另一方面又顾念自己和朱棣的叔侄之情。

毫无主见——面对战乱,过分听从三位老大爷(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的意见。

朱允炆的兵力三倍于朱棣,四方平定,天下民心依附,这本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但历史就是这么奇妙,让人不可思议。

看似强大的朱允炆被朱棣打的节节败退,惨败连连,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还手之力。

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仅有一城之地的燕王朱棣谋反成功,从北向南的征服了原本属于朱允炆的大明帝国。

朱允炆输了。

输给了朱棣制造出的奇迹之中。

南京城破的那天,皇宫里燃起熊熊烈火,朱允炆不知所踪,成为历史上的一桩谜案。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明史》

而这一天距离朱允炆登上皇位,仅仅过了四年的时间。

一千二百多个勤政为民的日日夜夜,却换来了自己统治生涯的分崩离析,全面崩溃。

难道是朱允炆做错了吗?

可是他究竟错在哪里呢?

他仁和谦卑,对待臣下有礼有节,他慈爱善良,对待黎民和蔼宽厚。

他不沉迷酒色,没有不良嗜好,兢兢业业地守着爷爷朱元璋留给他的江山。

他就算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君,不仅不是昏君,甚至还可以算作是一个有些贤明的帝王。

(儒学)

但他还是失败了。

因为本质上,朱允炆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想要实施的理想和抱负和他心中构想的大明帝国的样子,是根本不存在的。

不是说儒学不好,儒学是中国经典,谁说儒学不好,我跟谁急。

但遗憾的是,朱允炆的儒学,对他来说并不适用。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朱允炆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而任何一个时代,无情的现实和残酷的命运都会将理想主义者击碎。

朱允炆没有输给任何人,他只输给了他自己。

一切都结束了,帝国改天换日,荣光不再。

有人说朱允炆没死,他一直在逃亡,并且时刻鞭策自己,要东山再起,但在逃亡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燕王朱棣的治国能力实在要好过自己太多,大明在朱棣的手里远远要比在自己手里强得多,于是他释然了,自此归隐田园,默默终老。

这段记述只是传说,甚至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但我相信,朱允炆做得出这样的事。

因为他虽然懦弱、迂腐、没有雄才大略,但却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